首页 | 发展规划处 | 党委政策研究室 | 高等教育研究所 
 
当前位置: 首页>>高等教育研究所>>高教资讯>>正文

我市“双一流”建设实施意见发布

2017年06月07日 15:06 重庆教育 点击:[ ]

   为促进我市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增强高等教育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6月1日,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实施意见。
      突出特点
      1.立足重庆实际,制定了三期建设目标
      按照2020、2030和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学科和专业争创世界一流、国内一流两个层次设定了具体建设指标,其中2020年的目标是:各高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优势特色初步显现,建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比重及人才培养规模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市级重点学科,15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前10%,22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前1%,30个左右专业点进入国内前列,高校综合排名有所提升。
      2.加强内涵建设,制定了五大建设任务
      围绕“双一流”建设内涵,制定了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以及传承繁荣优秀文化五大建设任务。
      实施意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作为建设任务的核心内容,突出强调了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
      3.破除发展障碍,制定了四大改革任务
      立足重庆高等教育现状,制定了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四大改革任务。实施意见在高端人才引进、岗位结构比例、绩效工资激励等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明确了建立健全高校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校岗位设置动态调整,允许适当增加中级及以上岗位比例;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建立高校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等改革举措。
      4.突出建设实效,制定了重点建设项目
      实施意见坚持以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建设任务的路径原则,制定了两大重点建设项目,一是按照“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原则,集中资源重点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学科、专业,努力争创国内一流、世界一流,提升我市高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知名度,重点是实施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专项建设;二是整合资源,实施人才队伍、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开放合作四大提升工程,夯实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基础。
      5.注重可操作性,制定了五大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按照统筹规划、各司其责、程序规范、强化管理的原则,制定了确保“双一流”建设有序推进的组织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了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分工、职责;二是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强调了高校是“双一流”建设的责任主体以及所需承担的主要任务和职责;三是规范工作程序,主要是明确了我市“双一流”建设的周期和遴选程序,强调了要按照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和动态筛选原则开展遴选和评价管理;四是加大财政支持,明确了我市“双一流”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及使用要求;五是强化绩效评价,主要是规定了我市“双一流”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方式。

      主要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实现特色发展,成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传播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到2020年,各高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优势特色初步显现,建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比重及人才培养规模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市级重点学科,15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前10%,22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前1%,30个左右专业点进入国内前列,高校综合排名有所提升。
      ?到2030年,高校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及学科群。市级重点学科扩面提质,20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前10%,3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若干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0个左右专业点进入国内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有高校和一批学科、专业进入国内一流、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实现高等教育强市战略目标。
      改革任务
      1.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
      ◆推动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分类施策,因校制宜,调适管理运行重心,激发院系活力,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依法治校运行机制。
      ◆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保障学术组织依章依规行使职权。
      ◆完善校务公开,健全师生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
      ◆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
      2.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编制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高校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在核定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
      ◆推进岗位设置动态调整,不断优化高校岗位结构,允许适当增加中级及以上岗位比例。
      ◆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加大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技术转让成交额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审中的权重,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员、特殊人才高级职称直接认定“绿色通道”。
      ◆完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分类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建立高校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
      ◆对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无相应岗位聘用的,可申请使用特设岗位,结合实际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
      ◆允许高校自主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向高层次人才发放的激励性报酬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3.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对科研选题、路线选择的导向作用,让高校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引导高校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好科研经费。
      ◆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且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下放给高校。
      ◆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和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全部留归高校,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允许高校以协议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交易价格和作价入股比例。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与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之间合理分配。
      ◆探索公办高校正职领导任现职前因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股权的代持制度。
      ◆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按规定使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横向课题收入发放的奖励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实行以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考核重点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发高校科研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动力。
      4.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理事会章程及制度建设,逐步增强理事会对高校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权,发挥理事会支持、协商、合作、监督的功能。
      ◆推进部市共建、校地共建和校所(院)合作、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探索办学资源募集机制,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等,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和声誉。
      ◆加强国内外大学和学科(领域)的评价体系研究,积极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的评估。

      重点建设项目
      1.推进两大专项建设,实现重点突破
      按照“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原则,集中资源重点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学科、专业,努力争创国内一流、世界一流,提升我市高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知名度。
      一流学科专项建设
      以市级重点学科为基础,分级分类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提升我市学科发展整体水平。打破身份固化,开放竞争,实行动态管理,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引导高校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科学合理撤销、增列学位授权点,对与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相关的新增学科予以招生指标、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倾斜。支持科研院所参与一流学科和市级重点学科建设。
      到2020年,建成200个市级重点学科。其中,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建成40个原始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学科,打造学科发展的高峰和增长点;围绕我市汽车、电子、装备、化工、医药、材料、能源、消费品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建成100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学科;围绕坚持“四个自信”、巴渝文化传承创新、经济社会问题治理、空白学科填补,建成60个特色学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精准医疗、先进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和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打造15个特色学科群。
      一流专业专项建设
      主动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发展建设一批交叉复合、跨界融合的新兴专业,改造淘汰一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专业,培育发展一批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匹配度高的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实现专业对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覆盖。
      到2020年,重点在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化工、环保、软件、物联网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支持建设260个本科特色示范专业点、70个特色专业群;1000个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高职(专科)专业点、150个高职(专科)骨干专业点。
      2.实施四大工程,提升整体实力
      整合资源,支持我市高校全面优化人才队伍、提升教育质量、强化科研能力、推进开放合作,夯实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基础。
      人才队伍提升工程
      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实际需求,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夯实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人力资源基础。
      到2020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00名,提升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人才并重,遴选一批“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选派一批教师到企业服务,从企业选聘一批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增强急需学科专业教学力量和服务能力。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重庆)新加坡博士后联合培养计划,将受资助的中青年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库,优化学科人才梯队结构,实现学科专业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引导各高校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多领域、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以导师团队、优质课程、案例库、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抓手,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新增一批研究生导师优秀团队、一批优质课程和案例库。到2020年,在重点行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20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科教育:以专业结构调整、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基础建设等为重点,实施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习实训示范中心,产出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培养大批胜任时代和产业需求的本科人才。
      高职教育:坚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为我市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瞄准我市学科专业建设和战略产业发展需要,分层分类构建高校科研平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采取国际合作、部市共建、校企共建等模式,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夯实优势学科发展基础。充分调动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各方积极性,围绕急需和特色学科专业,联合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示范基地。对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加快产出一批优秀成果。
      到2020年,力争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新打造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0个、市级创新团队70个,建成新型高校智库10个。
      开放合作提升工程
      发挥重庆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我市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交流。
      到2020年,建成65个左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的高校达到25所左右,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到1万人左右。发挥国家和市级公派留学对高端人才、急需人才的调控导向作用,选派一批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海外访学研修,引进一批海外优秀青年人才来渝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实施联合攻关,培育一批国际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合作基地以及合作联合实验室。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高校为在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的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
 

(来源:重庆市教委,2017-06-02,重庆教育)

上一条:重庆市高校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第1次会长会议纪要

关闭

 通知公告

· 关于开展2017-2018... 2017-06-02
· 重庆市教育“十三... 2017-05-04
· 五部委出台意见简... 2017-04-10
· 深化“放管服”改... 2017-04-10

 友情链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 2013 地址:023-6591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