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规划处 | 党委政策研究室 | 高等教育研究所 
 
当前位置: 首页>>发展规划处>>他山之石>>正文

重庆工商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年03月24日 10:30  点击:[ ]

一、发展的基础及面临的形势1

(一)“十二五”发展成绩1

(二)存在的不足7

(三)机遇和挑战8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原则11

(三)奋斗目标11

(四)办学定位11

三、深化三大改革12

(一)管理体制改革12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3

(三)人事制度改革14

四、实施九大任务15

(一)强基固本的思想先导工程15

(二)育人为本的质量提升工程17

(三)引培并举的人才强校工程20

(四)“高峰”“高原”的学科建设工程21

(五)创新驱动的科研发展工程22

(六)多维多层的国际化工程24

(七)彰显特质的文化引领工程25

(八)互联互通的教育信息化工程26

(九)共建共享的美丽校园工程27

五、组织与实施29

(一)加强组织领导29

(二)加强舆论宣传30

(三)加强目标管理30

(四)加强政策保障30

(五)加强动态监控31

附件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表32


重庆工商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的基础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成绩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具体指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实施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三大战略,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坚定不移地推动学校转型升位。通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科研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为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凝聚新共识开启新征程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2011年学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确立了推动学校“转型升位”,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的奋斗目标及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并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行动。

2.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新发展

学校党委严格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委引领发展、凝聚人心、推进改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推进基层组织活动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主题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大幅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学校先后荣获“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建成了“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干部教育研究中心”等平台。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建成了“重庆廉政研究中心”。高度重视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社团和离退休老同志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心齐风正、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3.人才培养质量跃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成立通识学院,探索建立具有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着力打造特色学科专业,获批经济学、工商管理、环境与资源化学等3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覆盖了10个教学学院近50个专业,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彰显;探索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取得零的突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观念、方法、范式等的转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了从专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到二本—博士研究生的重大突破;本科生源质量大幅跃升,201522个专业在全国18个省(市)招生,一本上线生源占比超过60%。学生在“挑战杯”等一系列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高水平女排运动队创造重庆市大赛20连冠佳绩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位列市属高校前列,被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4.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确立和完善了“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突出重点、培育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项目;建成重庆金融学院,进一步彰显学校财经特色。建成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社会学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50余个二级学科点)和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社会学等8个市级一级重点学科;获批市属高校唯一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成了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站。

5.科学研究产出新成果

不断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和活力,推动科学研究产出新成果。取得国家级科技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零”的突破;现有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24个;教师高水平论文、科研成果持续增长,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一系列高层次奖励;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务院、重庆市、四川省领导的批示,被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采纳应用,咨政参政、服务社会作用显著;办刊质量大幅提升,《西部论坛》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

6.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初步构建了一支适应学校发展的人才队伍。五年来,引培博士13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17.5%上升到30%;引进高职称人才30人、校内晋升173人,教职工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2.5%。实现“长江学者”及重庆市“两江学者”“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零的突破;新增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率先在重庆市建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搭建了更好平台。

7.开放办学开创新局面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开放办学步伐不断加快。与18个国家(地区)的60个知名高校(机构)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友好合作关系;海内外教师交流、学生交换更加频繁,派出教师300余人次,学生境外学训972人次,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宽。留学生规模逐步扩大,达到了900余人次。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校地校企合作纵深发展。学校与10余个地方政府、6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集聚、整合优质资源,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产学研和社会服务效果,为提高办学水平提供了强大支撑。

8.校园文化呈现新气象

以建校60周年为契机,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凝练和弘扬“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重庆工商大学精神,成功举办建校60周年庆典和系列纪念活动,校园文化内涵与形式进一步丰富。实施先进文化引领计划,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取得实效;实施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计划,“三风”建设成效显著;实施校园人文景观建设计划,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了环境育人的效果;实施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优秀奖等一系列荣誉。“感恩母校、回馈母校、报效国家”的校友情怀进一步得到十万余名校友的认同和升华,校友文化逐渐彰显。

9.魅力校园展现新面貌

统筹校区布局,进一步优化整合办学资源,极大改善了南岸校区、江北校区的教学生活条件和校园环境。茶园校区征地工作推进顺利。通过土地置换获得办学资金近4亿元。综合实训与文献信息中心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并获得1亿元资金支持。5年来,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共1.2亿元,有力促进了人才队伍、学科建设、教学及科研等软硬件条件建设,扶优凸优效果明显。持续实施为师生办实事工程,累计投入1.55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财务运行管理、审计、国有资产管理和增值保值、后勤服务工作等不断完善;加大了安全防范、应急处理的机制体制和硬件建设,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10.依法治校迈出新步伐

以修订《重庆工商大学章程》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清理、制定、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全委会议事规则》《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学校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工作机制,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化依法治校,加强信息公开,建立完善了相关制度,主动、全面公开了涉及招生考试、财务资产、人事师资等10大类50项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工作透明度,保障了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存在的不足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学风建设亟待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和专业实践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学科特色优势有待进一步彰显。财经类学科的实力与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还有差距,在全国地方财经高校的话语权和显示度不够高。围绕重点建设学科的资源配置体系不够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科学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彰显度和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发挥不够,科研平台在推动教学、学科、科研发展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科研管理和评价体制、提升社会服务、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制度还需继续完善。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教师数量不足,学科领军人物和专业拔尖人才匮乏;教师的教学能力、国际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师、管理、辅导员、工勤等几支队伍的发展还不够平衡,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基础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多校区发展还不够平衡,办学资源还需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办学硬件从规模布点向内涵发展、全面布局向资源平衡及凸优扶优的投入转变还需进一步加强。  

——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内部管理体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当前发展的要求,内部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基层活力释放不够,二级单位的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校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机遇激励人心,挑战催人奋进。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良好条件。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的确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都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推动高等教育走向社会的中心。国家强力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大力实施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形式和内驱动力发生深刻变化,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重庆市要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家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充分发挥西部开放战略支撑功能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对各类人才的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为我校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提供了重要机遇期。  

“十三五”时期,我校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正发生深刻变化,提升质量成为核心任务,只有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才能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二是人才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主导向行业企业主导转变,需要学校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三是国内高校纷纷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抢抓机遇、百舸争流,进一步加强优势特色建设,领先发展,具有深厚基础、优势突出的高校利用先发优势抢占制高点,大量地方院校顺势而为、转型发展、奋起直追,对于我校这一类有一定基础、实力和特色的地方高校的发展形成“双向挤压”。四是如何深入解读政策、认真研判形势、立足学校实际,看准问题、扭住关键、理清思路、精准施策,确保学校转型升位目标的实现,是学校“十三五”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围绕提高质量,改革引领、内涵发展、强化特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为关键,教学科研并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努力办人民满意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学校所有工作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确保各种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这个根本任务,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始终将改革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各类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深刻领会发展新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活学校各级各层办学活力,着力推动转型升位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依法治校。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活力迸发的良好办学局面。

(三)奋斗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把学校建成整体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地方财经类高校前列,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经、管、文、工、法、理、艺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四)办学定位  

类型定位:2020年,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学科发展定位:围绕财经特色,加大学科融合力度,构建大学科群,建设经、管、文、工、法、理、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按需发展其他类型教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重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深化三大改革  

未来五年,学校将紧密围绕转型升位的奋斗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找准制约和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打开局面、破解难题。全面深化以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三大改革为突破口的综合改革,着力破除机制体制积弊、激发发展活力,助推内涵发展。

(一)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依法治校,维护章程权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继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由学校向学院下移,构建人权、事权、财权相匹配的二级管理体制模式,进一步激发二级单位办学活力。优化二级单位机构设置,引导和鼓励学院特色发展、分类发展。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效益评价、目标考核等激励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评估,逐步推进专业认证,引导各学院准确定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三型一化”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精简课程门数和总学时学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改革。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推进毕业学位认证以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审核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人事制度改革  

以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为目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是以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建立以二级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心下沉、简化程序、注重实效,强化二级用人单位在引进、培养、评价与考核等方面的主体责任。二是改革人才引进办法,探索建立年薪制、聘任制、特聘制等用人机制,双轨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引培力度,扩大教师队伍数量,加强团队建设及管理服务队伍的引培力度。三是实施精细化分类管理,区别不同岗位,完善分类发展、分类评价、分类考核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试点推动基于能力和个性的教职工个人成长路径规划,有序开展教职工的培养,有效推动教职工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适应学校转型升位要求,建立以业绩贡献、能力水平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层次、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岗位职责要求,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不同评价内容和考核重点。四是深化职务职级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教职工潜力与活力。依据学科、岗位的差异,优化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制度,加大高学位、海外经历在高级职称评聘中的比重。构建基于岗位职责考核的职员职级定期调整机制,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管理服务队伍。  

四、实施九大任务  

(一)强基固本的思想先导工程  

一是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推进改革的能力,为推动学校发展定好向、掌好舵,凝聚广大师生围绕学校转型升位目标不断创新创优,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是以建设“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师生反响好”的“五好”基层党组织、“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廉洁自律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干部队伍、“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五带头”党员队伍为抓手,健全完善“三会一课”、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等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干部队伍。促进党员干部在推动学校转型升位中的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强化思想引领,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丰富新媒体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增强把握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营造“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全员育人环境。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四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和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坚定不移反“四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推进“三转”进程,改进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加强对大宗物资采购、基本建设、招生录取、科研经费、干部选拔任用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提高行政监察的执行力。进一步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断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的惩防机制。

(二)育人为本的质量提升工程  

一是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结构优化、特色塑造”原则,认真制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积极引导各学院准确定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三型一化”人才。加强专业建设与评估,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大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力度,逐步推进专业认证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国际认证,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力争到“十三五”末,20%的专业在市属高校中名列前三,在全国地方财经类高校中有明显优势特色。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优化调整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精简课程门数和总学时学分,强化专业教育基础,整合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着力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开放专业选修课程,促进拔尖创新、卓越应用、学科交叉复合、具有国际化视野或资质等多元类型人才的培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促进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促进实践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的有机融合;积极举办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三是推进课程教学范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现各类课程建设的改造升级。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在线课程建设,建成20门以上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500门以上的在线课程,推进学校与国内外MOOCS课程资源共享。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混合式、翻转式、对分课堂式等教学方式,推行专业核心课程小班教学,彻底改变学生课程成绩评定以期末考试为基准的做法,强化课程作业与过程评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推进毕业学位认证以专业核心课学程审核分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以及教学质量监控、质量信息统计分析与反馈、质量改进机制,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四是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创新,完善助研、助教、助管制度,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分类培养体系、优质双语课程及教材体系、科研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工作站、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等的建设,显著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五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行动、辅导员家访、党员服务站、“新儒商”精神培育活动等特色学生工作,以“感动校园人物”“校长荣誉奖”等的评选与表彰为抓手,拓展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联动机制,加强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学生成才与发展体系。推动完善大学生学业促进体系和发展性资助体系,以学业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三)引培并举的人才强校工程  

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建设计划。引培并重,广纳群贤,通过实施年薪制、聘任制、特聘制等形式,广培名师、广纳英才。到2020年,力争新引培师资300人以上,有海外经历和国际学术视野的学科领军人才5人以上、高水平人才20名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80%以上,力争培育8个以上市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打造人才特区,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探索建立对人才的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评价体系,千方百计为人才创业、立业、兴业和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力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实现新突破,极大改善学校高层次人才匮乏现状。

二是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学名师工程。深入推进新进教师助教制度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制度改革,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团队,建设一支能够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储备队伍。进一步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校本培训中的作用,力争建设成为市级教师示范中心。实施教学名师工程,树立教学楷模,引导和鼓励教师紧跟教学科研发展前沿,积极投身于教学和教学改革,培养一批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学风端正、教学效果好的校、市乃至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优秀团队。

三是实施管理服务队伍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深化管理服务队伍的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在优化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核编定岗,确定岗位任务和任职条件,完善岗位设置、任职标准和考核办法,拓宽不同类型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形成“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良好局面。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工作有分工、过程有监督、业绩有考评、沟通有渠道”。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各类管理服务骨干的培训计划,全面提升管理服务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一系列举措,着力建设一支甘于奉献、精诚团结、能打胜仗的管理服务队伍。

(四)“高峰”“高原”的学科建设工程  

以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国家战略为引领,围绕“建高峰、筑高原”建设思路,瞄准学科发展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庆市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财经特色鲜明、多学科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一是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学科“高峰”。以特殊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加大对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金融学等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建设力度,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特殊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成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着力推进工商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博士项目支撑学科的建设,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通过五年建设,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财经类学科在全国学科排名进入前30%,在全国地方财经高校名列前茅,实现学科建设水平西部领先、国内一流。  

二是构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高原”。深入推进财经类学科与文、工、法、理、艺等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扶持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力争到2020年,在经管、文法艺、理工等三大学科群的建设上突显优势与特色;加大对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等学科的建设力度,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社会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学、统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在全国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学科排名进入前十,在市属高校排名前列。  

(五)创新驱动的科研发展工程  

一是聚焦国家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完善以质量、创新驱动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激励分配机制和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制度,推动创新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研究领域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加强新常态下国家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以及标志性成果培育机制建设。通过五年建设,努力推出一批与国际、国家战略接轨的标志性原创科研成果,产出一批能有力支撑特殊博士项目的重大科研成果,力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高水平科研论文等标志性成果实现新突破,《西部论坛》等学术期刊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是推进科研平台转型提升和协同创新。围绕国家和重庆重大需求和产业升级换代,推进科研平台向社会开放,加大科研成果转换力度,做实做强一批科研平台和众创空间。推进理工科类研究基地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成为国家及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推进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向特色新型智库转型,力争建成2-3个在重庆有重要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新型智库,培养一批学校智库队伍,产出一批智库成果,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三是实施学科学术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设立特聘教授岗、首席专家岗位,培育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实施“翠湖青年学者”计划,培养一批在重庆乃至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实施“翠湖青年人才库”计划,选拔50-70名优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入库培养。为我校科学研究“入主流”“出特色”“创品牌”,提升学校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六)多维多层的国际化工程  

一是努力拓展学校的国际发展空间。开展多模式、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力争到2020年,与100所海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每个学院与23所海外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师生互换、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多方位的合作。积极引入优质境外教育资源,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3个,中外学位互授联授、学分互认项目15-20个。引进一批优质全英文授课课程,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成全英文授课专业3-5个,打造全英文授课课程130门。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合作,主动推进优势特色学科的国际化。力争实现境外办学机构零的突破,服务国家和区域对外发展需要。  

二是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工作力度,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力争到2020年,有三个月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30%左右,大幅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三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加速学生的国际流动,加大学生海外留学、交换学习、实习的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换、海外游学、海外实习、国际竞赛等,让更多学生“走出去”,大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留学工商”计划,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多举措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来校学习,促进留学生数量、质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20年,实现有海外经历的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总人数的2%,留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人数的3%

(七)彰显特质的文化引领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和引领作用,传承和弘扬“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重庆工商大学精神,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和有学校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一是重点推出一批研究和宣传重庆工商大学精神、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文化成果,增强校园文化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凝聚功能。

二是重点建设一批面向师生的校园文化阵地,强化主渠道,弘扬主旋律,形成体系完整、功能互补的校园文化载体,大力提升和增强校园文化的涵育功能。

三是重点建设一批校园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实现布局设计精美、人文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善的校园环境,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四是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大校内外影响力、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推进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社会文化、国际文化的互动,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引领功能。

(八)互联互通的教育信息化工程  

一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融合创新、集成高效、提档升级、服务大局”的原则,紧密围绕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深入推进新机房、光纤网络升级改造、云平台、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安全保障、应急和管理能力,基本建成满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需要的智慧校园,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奠定坚实硬件基础。  

二是强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融合创新,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互补,推动教学、学习、科研模式的变革,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加强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学习平台及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库等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综合实训与信息文献中心、重庆干部网络学院、全球发展学习网络重庆远程学习中心等平台的作用,实现各类在线资源的极大丰富,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多样选择,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科教融合。到2020年,学校各类信息资源数量达到100TB,建成一系列有学校、行业、区域特色的数字资源库,为教学、科研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是不断提高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大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各类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自动交换和全面共享,进行大数据治理,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和决策支持,不断提升师生和管理服务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能力,提升服务教学、科研、管理及师生生活的协同能力。  

(九)共建共享的美丽校园工程  

一是整合集约办学资源,优化校区布局。优化、明确南岸校区(兰花湖片区)、茶园校区、江北校区的功能布局,积极推动井口校区土地置换工作,进一步完善各校区基础设施功能,促进办学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实现各校区同步协调发展,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人文绿色校园。完成茶园校区、综合实训与信息文献中心、北区第二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室内体育场馆等的建设并投入使用,解决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办学空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制定完善各类办公用房和场地规划、管理办法和办公用房配置标准,规范和集约节约利用各类校舍。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图书文献资源和实验设备等共享资源的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学校的科研环境和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撑和资源保障。  

二是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财务保障能力。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责任明晰、运转协调的资产管理体制,完善重大资产配置论证办法,推进资产管理网络化、科学化、精细化。完善校、院两级预算制度,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完善财务预算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引导资源向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方向配置。完善大财务与专项资金的统筹管理,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完善多渠道筹资的财务支撑体系,促进学校办学资金持续增长。进一步健全捐赠资金的机制体制,争取更多的捐赠资金。

三是坚持共享发展,让师生生活更美好。将描绘的发展蓝图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转化为师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和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努力让师生生活更美好、更有价值,既是学校着力深化改革、提升质量的重要依托,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未来五年,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提高教职工待遇;围绕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加大投入推进办实事工程,为师生排忧解难,切实改善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师生身心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依法维护师生的各项合法权益;通过综合实训与信息文献中心和茶园校区的建成使用,科学规划并完成各学院、科研平台办公场地的布局和调整,推动学院办公场地的量质齐增,实现系有办公室,教授有工作室;充分发挥统战群团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关心老同志,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学校建设发展中正能量和积极作用;继续加强校友会建设;深入推进后勤改革,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不断提升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处突应变能力,深入持续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切实维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安全稳定。经过五年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环境优美、人心凝聚、共享发展”的美丽家园,让师生员工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五、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建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增强规划的战略管理,分解任务指标,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与检查、评估工作,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台账;三是将规划作为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突出规划的权威性导向性;四是统筹学校资产财务工作,为规划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二)加强舆论宣传  

学校要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宣传“十三五”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向师生通报学校发展建设情况,在全校上下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氛围;将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具体行动统一到提高质量、推动学校转型升位上,协调校内各方面力量和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同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合力。  

(三)加强目标管理  

学校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各二级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入研讨,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制定并完成本单位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做好与规划的衔接与互动。  

(四)加强政策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有利于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提升内涵的系列政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发挥资源的调控功能,引导资源向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方向配置。  

(五)加强动态监控  

将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控和反馈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与评估工作,完善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控反馈、评估制度,接受学校党代会、教代会、民主党派等组织和师生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将规划实施和重大项目的考核结果纳入二级单位及其主要负责干部工作绩效评价。建立完善规划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校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适时调整规划。  

上一条: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十三五”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支持“双一流”建设! 下一条:华中师范大学“十三五”规划专题网

关闭

 通知公告

· 【报佳音】我校获... 2016-11-28
· 【报佳音】我校获... 2013-11-07
· 热烈庆祝重庆师范... 2013-10-09

 友情链接

教育部发展规划处 | 重庆市教委发展规划处 |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 | 天津师范大学基建规划管理处 |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 | 西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重庆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 2013 地址:023-65910079